再度造訪吳沙故居,這個社區有些許的改變,吳沙社區發展協會適度的介入充實宅地的內容擺設,也研發出頗有地方特色的有機米香冰棒、冰淇淋,只要吃上一口就令人難以忘懷其獨特的滋味。與第八代子孫吳家媳婦蘇女士閒聊,此地居住的都是吳沙的後裔已經綿延到第十一代了,吳沙被稱為開蘭始祖,亦有稱他為開蘭英雄、開蘭功臣者。當年吳沙公帶領漳、泉、粵人馬,進入宜蘭蠻荒之地開拓,屯聚開墾頭圍、二圍、三圍、四圍、五圍…功在蘭陽,地方上為了紀念其功業偉績,因而以吳沙祠、吳沙社區、吳沙路、吳沙紀念館、吳沙國小、吳沙國中等來命名。幾年前,風野藝術協會曾來此寫生遊玩,吳沙故居尚未改置紀念館,純樸的模樣未曾吸引觀光客的目光,我們的逗留走訪,引來當地耆老小孩圍觀,一起度過午後慵懶優閒的午後時光。
建築在稻田中的吳沙社區發展協會活動中心
整裝待發的蒙面女俠
沿著路線圖騎上一回
黃色的豬母草花一片燦爛
巡田的農夫
陽光下倒印的白雲
天邊一片清朗
雪山山脈下的藍天白雲
農家的汲水幫浦 總有一種歲月的滄桑
小摺來到吳沙紀念館
吳沙故居的廳堂
開蘭吳沙公
故居中的牌匾
舊時農業器具
紀念館中可以DIY的拓印碑
圖中左為吳沙第八代媳婦蘇女士 圖右為發展協會黃女士 謝謝他們熱情介紹
吃得到顆粒的米香冰棒 一定要來嚐一嚐 有機的喔
米香冰淇淋也很讚啦 不會一下就融化
吳沙夫人的墳塚
吳沙夫人紀念碑
現在雖然有些許改變,但依然保有昔日檢樸的民風,值得你走走看看。也許等過些時候它發展起來,就再也沒有那種感覺了!十幾年來,我遊走台灣頭、台灣尾到過很多地方。改造前、改造後大大的不同,而有些味道竟然完全走樣,再也回不到從前的樣子,內灣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。攤販雲集活像是夜市的翻版,每到假日人聲鼎沸,連要找個休息的地方都有點困難。交通的壅塞更是不在話下,好不容易擠到了內灣,又是人山人海,擠!擠!擠!難得的一天,也就平白消耗了。集集也是如此,改造後總覺獨有的地方特色都不見了,大同小異幾乎與夜市沒有兩樣,也許台灣人就喜歡熱鬧,喜歡人群,喜歡那種人擠人的調調。 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特有純靜風情,建議你不妨挑個非假日來此逛逛,也許你會有全新不同的感受。宜蘭神佛雕塑非常生動有神,開蘭路周遭的廟寺,恰巧解釋了各個族群的信仰神祇,三百年歷史的澤蘭宫,侍奉開台媽祖,媽祖屬於全台性的神明,與其相對的保生大帝則是泉州人信奉的家鄉神,閩南有「大道公風 媽祖婆雨」之氣象諺語,三月媽祖生日下雨淋亂花妝脂粉,大道公誕辰刮風吹烏紗帽的說法,大道公鬥媽祖婆為神仙浪漫愛戀的民間傳說,增添茶餘飯後的趣味話題。三山國王即是客家人信拜的神祇,為客家人在蘭陽的拓荒史留鐵證如山的證據。協和廟供俸黃石公,圯上老人結合石頭公將歷史人物與自然物巧妙詮釋。三興宮遵奉的池府王爺符合了漳州人信仰王爺的習俗,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福德廟的由來也有百年的歷史,新興的佛教正覺寺、照光寺則說明新興佛教勢力的興起。
澤蘭宫供奉開蘭媽祖
不遠處的保生大帝
寺廟前的石敢當
屬於新興佛教的照光寺
客家的三山國王廟
生動的達摩像
莊嚴的菩薩與彌勒
來吳沙社區可以來一趟宗教寺廟之旅,看看各個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的歷史痕跡,沿著開蘭路踏著吳沙公的足跡,在路的盡頭處右轉,別有另一番的農村生活體驗,小魚兒在溝渠中優遊,人們在溝邊架起棚架洗衣、殺雞、洗菜,舊時農業社會的溫馨畫面,在此處處可見。在柴圍佃圳水門,繞回阡陌小路,花開處處,農家們利用天然陽光的殺菌力,曬衣服、做醬菜、曬稻穀、羽毛,充分利用了烈日的優勢,而不是抱怨炙熱艷陽的酷烈,小摺繞回吳沙社區發展協會活動中心,這座位於稻田中的建築,為居民提供了協助的力量,在農業轉型之際,發揮了應有的功能,路口處的左邊即是吳沙夫人之墓和紀念碑,中心設在此意義重大,蘊涵了傳承的意味,吳沙公的墓塚遠在貢寮一地,當初他從三貂社入宜開拓,身後按其遺言歸葬於貢寮,有落葉歸根之意,雖與夫人遙遙相望,但為庇蔭後代子孫長居久安,身雖處異地、心則永繫蘭陽。就像現代人為了生存發展,有時不得不離鄉背井出外奮鬥,但心所繫念圍有故鄉的人情景物,抬頭看電線桿上的鳥兒啾啾,看似翱翔天空,唱的卻是故鄉的鄉城小調。
廣大的養鴨場 放出來就是合米鴨
水田旁的農舍民家
路邊的溝渠是婦女清洗聊天的場所
溝渠內悠游的魚兒
路旁廢棄的防空洞
柴圍佃圳水門
這裡的養豬場並不臭
在芭樂樹旁留影
路旁瘦小的野生芭樂
花姿招展
滿園花開
野花也很漂亮
紫色的夢幻
絲瓜的花朵也挺美的
木瓜花盛開
曬在陽光下的紅心芭樂乾
連花朵也可以曬乾使用
曬過的衣服有太陽的味道 香香暖暖的 舒服的感覺
自然的曬衣場
庭院中的棉被
這是鴨毛? 還是鵝毛?
農家的門楣
紅磚瓦舍
仍在使用中的汲水器具
聽 ! 自由的鳥兒吟唱家鄉的小調
留言列表